日前,成都印发《产业建圈强链2023年工作要点》,指出将加快培育装备制造万亿级产业集群。作为全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,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有怎样的创新模式?产研院如何助力四川智能装备产业发展?今天《天府创新访谈》,我们一起对话川哈工产研院院长王健。
时下,ChatGPT无疑是人工智能领域最热议的话题。见到王健院长,我们的话题自然从ChatGPT聊起。
记者 郑婷:您觉得它火,能够给你们做这个领域的人提供怎么样的启示吗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必须抓住这么一个时机,快速的完成我们在工业领域里边的人工智能的应用。
记者 郑婷:人类以后会被机器取代吗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从能力上讲是完全能替代的。
记者 郑婷:我们发展这个技术来把这个人工智能做得更完美的意义是什么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让我们的设备更聪明,减少人类的劳动,让人类进入到一个创新思路这个领域里面去。
鼓励创新,也是成立川哈工产研院的初衷所在。2017年川哈工由四川省、成都市、高新区政府三级联创共建,成都市政府、哈尔滨工业大学、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、三一能投、中密控股五家共同出资成立,五家分别代表着“政产学研用”五个维度。
记者 郑婷:你们研究院是四川省的新型研究院,这个“新”在哪个地方呢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首先第一个“新”的话,那么我们跟传统领域来比,这是一个股份制的一个公司,第二个“新”,主要体现在用人的机制市场化。
记者 郑婷:对于研究院来说人才肯定是最宝贵的财富,怎么样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具体来讲的话,成果转换里边我们对引进开发成果专门制定了成果团队不低于30%, 最高可以高达90%的成果转换归属于团队。
成都哈工驱动科技有限公司是川哈工孵化的首家企业,团队持有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达70.4%。公司主要致力于研发智能制造驱动中的一个关键零部件——伺服驱动器。
成都哈工驱动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工程师 张超:我们的产品主要应用于这样的伺服电机,已广泛应用于舰载、弹载等军用领域,它主要克服延误、高冲击、高低温等恶劣环境,它具有高可靠性、高精度、小型化等特点。
记者 郑婷:我现在手里拿的是一个小型的伺服驱动器,别看它块头小,但却集成了4,000多个元器件, 能够驱动3千瓦的电机,2020年哈工驱动团队开始对它进行了国产化攻关,2022年4,000多个元器件,全部实现了国产化。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当时国产化替代的任务书,我们年轻的同志把这个任务书的指标对照国外的起高了、压力大了,所以说在整个产品研发出来的过程中,我们遇到了这个关键的超高指标实施过程中的困难。
记者 郑婷:他自己把这个指标写高了?自己给自己加码了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对。
记者 郑婷:所以最后研发出的产品其实比国外的更优质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是的,国外产品的原位替代,我们希望是比国外产品水平更高一点。
在川哈工产研院展厅中,展示了川哈工成立五年多来参与研发的各种产品,除了历时两年完成自主研发的伺服驱动器,还有只用24小时研发的口罩超声波焊机。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 周治宇:它的实际上的作用就是在我们这个口罩生产过程中间,它的耳带,还有包括它的褶皱、它的压边,需要用这个超声波焊机来进行快速熔接。那么这个设备是我们通过逆向研发,在24小时内实现逆向研发出来的。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,解决短时间疫情口罩的问题。我们进行24小时的反制(反向研制),48小时出了样机,大约在50天左右的从研制到完成。
记者 郑婷:当时是个什么场景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疫情刚开始的时候,整个办公室都属于封闭期,那么我们拿到样机以后,进不了办公室,所以说呢我们就只能在二环路的路灯下去看这个样机,然后在这么一个环境下进行手绘原理,实现了样机的制作过程,条件确实是非常艰苦。
记者 郑婷:所以就是从这个最长的这个研发到这个最短的研发,都能说明你们确实是一个能够打硬仗的团队。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其实我觉得像我这样一个60年代的人,带领一帮80后、90后特别是00后,他们非常能够战斗。
记者 郑婷:有时候会不会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时代、年轻人的时代,会不会有点赶不上趟的感觉。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每年我必须完成2项的科学成果(研发),必须完成一项以上的转化,同时我要看两项到四项的科技成果,再想上五、六项,所以一定要这个过程,否则就会断的。
记者 郑婷:所以就是源源不断。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哈哈哈。
记者 郑婷:您觉得你在这个智能制造领域干了那么多年,你觉得四川智能制造领域要想发展起来的话,最关键的是要怎么做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第一是政府的支持,第二企业的老板要有这么一个高度的认识,智能制造是未来发展的必经之路、必由之路,第三需要一个基金和社会的共同支持,这样会促进推动整个四川高质量发展,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。
按照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的要求,2022年川哈院所属的四川省机械研究设计院纳入四川产业基金管理,开启了科技与金融的“双轮驱动”。
记者 郑婷:纳入管理以后,会给你们企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契机吗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作为我们来讲以技术为专长,作为振兴来讲他是振兴四川工业,它的手段条件会更优,科技加持金融是可以如虎添翼的。
记者 郑婷:下一步你们研究院有什么样的计划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眼前的跟上了,未来的抓住了,像这样企业才可以永葆创新动能,(下一步)在智能制造新能源领域甚至在养老产业方面不断地推出新的产品。
记者 郑婷:在这个养老产业上你们有一些什么样的考量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比如说陪伴机器人、助力机器人、骨骼机器人等等,将来都将成为养老产业的一个强力的装备和助手。
记者 郑婷:你刚刚说你都61岁了,依然战斗在业务的最前线,您觉得这个是什么在支撑着你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一个是对工作的热爱,一个是未尽的事宜,还有一个自己也还是比较乐意,再做一点余日的发挥
记者 郑婷:未尽的事宜是什么?
成都川哈工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 王健:希望成为西部地区在智能制造最牛的企业之一,在国内有地位的企业。作为我国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关键突破口,眼下越来越多像成都川哈院这样的新型研究院正强势崛起,它们投资主体多元化、管理制度现代化、运行机制市场化,将研发创新、科创孵化、成果转化、科技金融等功能有机结合。校地企通力合作,发挥各方优势,让科研成果“活起来”,新型研究院不仅助力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突破,更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来源:四川观察